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館 電子報

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館電子報-第51期
電子報首頁>特別報導
字級:
  • 小
  • 中
  • 大

臺北學暨世界文化系列講座「歐洲中世紀的香料貿易」心得分享

                                                                                                                                                                                                       撰文:分區圖書組 林翠玲 


在疫情趨緩之際「2020臺北學暨世界文化系列講座」再次登場!12月10日特別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劉慧助理教授主講「歐洲中世紀的香料貿易」。活動由張弘毅館長主持,館長的開場引言「雖然由歷史出發,但其實歷史和現代的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直接點出精彩講座的核心。

劉教授的演講以「香料」為主軸,從歷史視角帶領我們由餐桌出發,橫跨醫食、地域、藝術與商路。歐洲人香料觀源於古希臘時期談起,很長一段時期對香料如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和生薑嗜之若狂。這背後除印度、西班牙、西西里等貿易關鍵、貿易手段、香料的被神秘化、財富地位抑或是饕餮之徒皆有密切關係。

「民以食為天」,13、14世紀香料多運用在Sauces和Potage兩大類,Sauces主要為肉類所用;Potage則最常使用番紅花(金色)、巴西里香菜(綠色)等,廣泛使用於料理調色。「醫食同源」不僅在中國,劉教授也介紹了在歐洲亦依香料與食物特性,將其分為「熱、溼、乾、寒」,強度越大者多成為應用藥物,與中醫有異曲同功之妙。其中,對於「香料為貴族專用」的流傳,劉教授特別說明了史料 (price of spices in Antwerp, London, and Oxford in1438-39),以中世紀各地的木匠「日所得VS香料價」(類似現今的大麥克數據)統計所得出的解釋,可證實香料並非傳說中的高價品。這也代表著近代像劉教授一樣的傑出研究者,將因更多史料、界面、探索而得出具科學邏輯的新結論。

誠如館長所引言,隨生活科學進步、量子新解和真相揭露等,所有人事物、三觀將因不同時空或角度提昇而被重新「定義歷史」,劉老師的講座提醒我們謙卑反思,是否對知識探求保持與時俱進合理質疑、開放心胸並勇於驗證。以前大家會問:你相信有外星人嗎? 而現在則會說:你和平行空間的三千個自己連線了沒?講座在滿滿收穫和喜樂氛圍中落幕,劉教授豐厚的學養和新史料的探索解讀,引領我們看見不同視野,打破人們既有知識的框架,猶如品味一趟香料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