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巿立師範學院九十一學年度碩士班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所  別:兒童發展研究所

科  目:教育研究法

考試時間:九十分鐘

      注意: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答卷上。(於本試題紙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一、             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

1. 關於質化研究,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哲學基礎來自自然主義及現象主義

(B)藉由演繹推理了解現象的過程和內容

(C)研究者即工具(Human as instrument)

(D)尋求脈絡(context)的本質

 

2. 為了研究兒童的遊戲行為,研究者決定採用Parten-Smilansky的遊戲量表,在幼兒園中選取兩位幼兒,每位幼兒各作30分鐘的觀察和紀錄,每分鐘的前30秒觀察,後30 秒紀錄;這種觀察法稱為:

(A)事件取樣法

(B)時間取樣法

(C)頻率取樣法

(D)軼事紀錄法

 

 

 

 

3. 從事文獻探討時,最主要的西文教育類資料來源是出自何機構?

(A)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B)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C)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NAEYC)     

(D)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RIC)

 

4. 下列何者不屬於提升質化研究確實性(credibility)的方法?

(A)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

(B)延長參與 (prolonged participation)

(C)立意取樣 (purposive sampling)

(D)夥伴檢查(member checking)

 

5. 下列哪一個變項最容易以實驗操弄(most experimentally manipulable)?

(A)學生的能力

(B)教學法

(C)家長的社經地位

(D)教師的教學經驗

 

6. 假如有一位研究者想要使用非量化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某種議題,例如教師效能,以建構出這個議題的理論來,她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才最為合適。

(A)參與觀察法

(B)民族誌研究法

(C)紮根理論研究法

(D)行動研究

7. 研究的結果必須被解釋,才會具有意義。在研究結果的解釋上,研究者通常會採用,甚至建構出某種抽象的概念,例如智能、氣質做為解釋的架構。Jerome Kagan在「發展三謬思」一書中指出,單單憑藉抽象的概念是無法解釋被研究者的心理歷程,因為它沒有交代下列那項訊息

(A)行動者是什麼樣類型的人

(B)行動者當時所處的情境

(C)行動者依靠什麼線索在做行為的歸因

(D)以上皆是

 

8. 在質性研究上,譯碼(coding)是資料分析過程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下列那一項對譯碼程序來說是最為核心的一種技術

(A)建立故事線

(B)問問題

(C)條件矩陣

(D)發掘型態

 

9. 以行為觀察為資料收集之方法的量化研究必須採用什麼方式來達到客觀的觀察

(A)一次觀察一位被研究者

(B)對所要研究的行為做清楚明確的定義

(C)深度描述所發生的事情

(D)長期的觀察

 

 

 

10. 效度在測驗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一般將效度分成三類,包括內容效度,效標效度,和構念效度。自1980年代起,測驗學者開始對這三種效度的分法及用法產生質疑。許許多多的學者均贊成,幾乎所有的效度相關種類均是屬於下列那一種效度下的一支

(A)構念效度

(B)效標效度

(C)內容效度

(D)以上皆非

 

11. 下列何者為虛無假設:

(A)聯考考高分的考生比聯考考低分的成績好

(B)採用啟發式教學法與採用創造式教學的學習效果不同

(C)室內燈光強弱與閱讀的成績沒有關係

(D)智力與焦慮有正向相關

 

12. 當我們想探討台北市幼稚園孩子的氣質時,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每區選一所幼稚園,這種取樣方法是屬於:

(A)叢集取樣

(B)分層取樣

(C)隨機取樣

(D)雪球式取樣

 

 

 

 

13. 量研究的外在效度,係指:

(A)研究結果僅運用於做實驗的環境中

(B)結果的可概括性

(C)研究執行的完備程度

(D)受試者的研究特徵

 

14. 下列那一項是行動研究的重要特性:

(A)研究的內外在效度良好

(B)有利於建構教育理論

(C)可以改進教學上所遭遇的問題

(D)具較嚴謹的研究設計

 

15. 質性研究者進行觀察時,為避免選擇性的知覺,可採取下列何種措施?

(A)增加量化的研究,進行數量的計算

(B)隨機選擇研究對象

(C)聽取報導人(informant)的想法

(D)長期的現場觀察

 

 

二、             解釋名詞或簡答題:(每題5分,共30分)

1.敘述母群體與樣本的關係,並列舉常用的抽樣方法。

2.列舉研究計畫必須包含的內容。

3.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的差別。

4.你認為在什麼情境下,適合採用事後回溯法,舉一實例說明之。

5.何謂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請試說明之。

6.在事前事後比較研究設計是針對同一母群體進行兩次的橫斷性觀察,以找出在這兩個時間點中現象或變項的改變,此以改變的測量是藉由比較事前事後觀察現象的差異所得,它的好處是可以測量現象的變化,可是此法也有它的缺點。請述缺點為何?

 

三、             申論題:(每題20分,共40分)

1.「客觀性」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的研究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必備條件。所謂客觀性就是指研究所使用的一切方法和程序,均不受個人主觀判斷或無關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定義下,人們傾向於去認定量化研究在方法學上是客觀的,而質性研究則否。請問,質性研究發展出什麼樣的論點來解決其在研究方法學上的客觀性問題。

 

2.最近台灣大地震頻傳,對兒童心理產生某些影響.請各設計一個質性和量化研究,探討兒童災後壓力症候群的現象;並分別說明兩份研究的研究目的、待答問題(量化研究請寫出研究假設)、資料收集的方法,以及信效度的檢核方法(質性研究請寫出適用的概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