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戰前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都是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註冊、採用國民黨核准的課程及教科書、傳播中國國族主義意識型態。戰後新、港兩地執政者都面對壓力要改革華文學校: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為了培養在地身分認同、促成華人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掌權者致力實行華校的「去中國化」及「本土化」;戰後不久中國成為共產國家,國民黨退守台灣後試圖爭取香港華人支持「反攻大陸」,為了圍堵兩個中國對香港教育的影響,殖民當局要把華校「去國族化」。《比較霸權》深入剖釋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政策的成因、並探討兩地的族群政治及社會運動如何導致迥異的政策效果。 作為一部關於殖民主義與教育的深度研究,《比較霸權》提供台灣讀者一種切身的關照與反思。台灣近代史可謂是一部被殖民史,不同的外來政權先後統治這塊土地,島嶼上的人們不斷學習被動接受、或主動建構各種身分認同。近年來,國語文教材、史地教育方針、母語教學等議題爭論不休,族群糾葛及揮之不去的統獨魔咒滲透在台灣教育的各個層面,學校成了各種政治勢力競逐的場域。《比較霸權》探討殖民統治對學校教育微妙而深遠的影響,帶給我們重新理解國家、教育及身分認同間複雜關係的新視野。 本書特色 本書經作者親自校訂
黃庭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社會學博士,現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興趣包括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及社會理論,過去十多年一直以歷史比較方法研究亞洲社會。
譯者簡介
李宗義
畢業於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現為清大社會所博士班研究生。主要研究興趣為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中國研究。
Teackback URL:
民主法治教育之研究 /
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財政 : 以初等教 ...
教育財政制度新論 = The ne ...
教育經濟學.
教育人類學 /
人是教育的對象 : 教育人類學初探 ...
教育人類學理論 /
教育人種誌研究方法論 /
教育人類學 : 理論與應用 /
教育政治學 /
民主法治與教育 /
教育人類學導論 : 文化觀點 /
孔孟荀教育思想之遞嬗 /
教育思潮 /
中西教育思想之演進與交流 /
現代教育思潮 /
中國教育思想 /
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 /
早期儒家學習范疇研究 /
清末民初民族主義教育思潮 /
不平等的教育 : 批判教育社會學的九堂課 /
敘說探究 : 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
政治與教育政策制定 : 政策社會學探索 /
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 /
教育的社會學分析 : 學校運作之道 /
拚教養 :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 Struggling to raise children : globalization, parental anxieties and unequal childhoods /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 /
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 : 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 /
Politics and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 :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 /
分裂的國族認同 : 1975-1997 = The ambivale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1975-1997 /
人生因夢而真實 : 我讀莊子 /
Children's rights in practice /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
老莊的相對論 : 為什麼美女會愛上野獸?帥哥會迷上恐龍? /
極端的年代1914-1991 : 二十世紀史 = Age of extremes: the short twentieth century 1914-1991 /
莊子的寓言世界 /
Learning to labor :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
心靈追索 : 學校教育政治學與教師的建構 /
回歸現實 : 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