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館 電子報

臺北市立大學圖書館電子報-第21期
電子報首頁>活動花絮
字級:
  • 小
  • 中
  • 大

「2015公民影展」精彩回顧(1)

彙整:數位資源組

今日社會快速變遷,我們身為社會一份子,擁有社會所給予的保護與資源,也擁有自由的行動的能力與知識,並懷抱對世界的熱忱,充滿理想與渴望。然而要成為一個世界公民,在知識、技能、價值及態度上,都需要不斷學習,未來才能擔負起公民責任。基於此,本館與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城市發展學系共同規劃「公民影展」活動,精選優質紀錄片,主題涵蓋城市發展、環境保護、性別平等、兒童福利等議題,並結合本校珍貴的學術資源,邀請學有專長的教師帶領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深入探討影片的核心議題,讓同學們對社會現象有不同的思惟,面對未來的挑戰更具信心,如今公民影展雖已結束,然而同學們分享的心得將為影展活動留下寶貴記憶。

 

一、邱英浩院長導賞《都市進化論》(The Human Scale)

 

 

二、徐淑敏主任導賞《全面交易》(Merchants of Doubt)

 

 

《全面交易》觀後心得~1

撰文:公共二  黃筱筑 

在我知道全球暖化這項議題的時候,我並沒有懷疑它的真實性,我一直堅信全球暖化是真的,而且相信這是所有人造成的,所以當我在看到這部片的時候,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在說明為甚麼之前,我必須要先說一下,這項議題進程所參與的角色,第一個角色,廠商。第二個角色,科學家。第三個角色,普通民眾。

--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全球暖化這項議題其實造成很多民眾的恐慌,而這也導致有些民眾不願意去購買造成全球暖化的廠商的商品,所以,廠商為避免這樣的狀況,它開始用一些廣告、第四方的民間組織告訴民眾全球暖化不是真的。

然而,科學界開始花很久的時間研究並用很多數據告訴普通民眾全球暖化這件事情是真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廠商卻勾結一些非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捏造一些假的數據,去混淆視聽,讓普通民眾有種全球暖化這個議題沒有定調的錯覺。

在科學家極力用數據和事實去輾壓一切似是而非的謠言後,普通民眾終於相信這項議題。但是,廠商開始與科學家爭辯全球暖化並不是人的錯。廠商除了用部準確的數據去打壓科學家外,還用很多污辱的手法去攻擊科學家。

最後的結果,美國很多普通民眾都認為全球暖化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不想為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危害負責。

--無關乎數據,人民只想聽自己想聽的

在這部片的最後,其實可以看得出,造成全球暖化的元凶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或許,人民其實也知道,但就是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想去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而廠商剛好講到他們想聽的,所以引發他們的認同。

這就是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的地方,明明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全球暖化這件事,是人人有責,但是,人民與廠商卻理直氣壯的不想負責,甚至還成立一種組織去和政府爭取不要為二氧化碳多付稅。

--民主自由的過度膨脹

從這部影片中,我在美國這個追求民主自由的國家看不到道德的下限。因為過於追求自己利益,反而不想為這個國家、大家的地球負一點責任。在這一點,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和台灣,在遇到全球暖化的問題,我們的態度是甚麼?我們解決的誠意是甚麼?或許,我們沒有像美國一樣,極度追求個人利益,但是,在談到要犧牲這件事時,還是有很多人反感,不願意改變自己原有舒適的生活方式。

但,我認為,每個人至少在知道自己目前的行為是錯誤的時候,在最大限度中改善自己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目前要去做的。

 

《全面交易》觀後心得~2

撰文:公共二  黃品慈

「信任」是人類互動、產生連結的重要基礎之一,影片一剛開始就先說明了「魔術師」和「騙子」之間的區別,看似與本片主題無關,但整部影片看完之後我赫然發現其實一開始的預告即昭示對這群為數眾多的「隱瞞者」、「輿論導向者」所下的評斷:騙子。

首先,需要認知到的是:企業為了利益,以什麼做為代價?消費者的信任、環境的汙染、全人類的未來,乃至現存世界的價值再造。經濟學以「人是自利的」為發展延伸的理性基礎,但若理性失衡,「自利」的追求是否該有個限度,而這個限度的限制是否又會衍生後續不良的影響:破壞「無形的手」。此外,在利益第一的大方向中,被犧牲的代價又是何以被評斷為毋需重視?如同影片的標題「販賣懷疑的商人」,義正詞嚴的外在表現下所隱藏不為人知的「捨」與「得」究竟為何?而消費者要如何判斷所接收的訊息為真?

再者,當科學的真實證據與政治主張相互扞格時,該如何看見真實?輿論的導向所昭示的會不會是另一場精心算計的騙局?任何一個專業的領域需要的是專業的發聲,這並不是限制表達的自由,當然,每個人都可以表達,但對於非專業的領域,所表達的意見姑且只能稱為一種自己對事件的「態度」。專業發言的重要意義在於導正視聽,避免大眾的認知被不當引導,進而產生錯誤的觀念。

最後,我們需要具備並且增進的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對於任何看似客觀的「事實」都要加以懷疑,多方驗證。批判性思考會使更客觀明確的事實被看見,讓自己對事件的認知更貼近真實,進而建構對世界的正確認知。

 

三、高光義教授導賞《我不壞,我是你爸媽》(Tough Love)

 

 

《我不壞,我是你爸媽》觀後心得~1

撰文:公共三  劉家尹

電影中,一位毒品、酒精上癮的單親爸爸和另一位曾受前男友暴力相向的年輕媽媽,都因為被指控疏於照顧子女,不得不與親骨肉分離。先前,我認為現今會到寄養家庭的小孩子是因為父母親不關愛或受到肢體語言的虐待。然而在這部影片中,父母過去的不良紀錄阻礙了他們與小孩共同生活,但是對於孩子的愛不比一般人少,更因此而努力奮鬥、改變一切,為的就是讓孩子回到自己身邊。

美國的兒童福利制度完善,與台灣截然不同。台灣的民事法庭僅會判定撫養權與監護權的歸屬,而美國的法院雖然剝奪了親權,但是被判定不適任的父母親們背後還有一個龐大的支持系統來協助他們,法官與顧問、政府、制度、自助團體等等,用課程、約束、管理機制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達到可見的進步。在這樣的制度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位爸爸、媽媽必須常常參與團隊的討論與會議以及定期的法庭質詢。為了小孩子必須改善自己的行為、生活環境以達政府訂定的標準。但如同年輕媽媽所說:「我很愛他們,我從來沒有讓我的小孩在危險的處境,但該死的!政府要求太多了。」什麼是愛?如何表現才能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有能力扶養自己的孩子?很多的物質要求如經濟能力、一定規模的居住空間等,雖然我認為這些是必要被管控的,沒有基本的經濟能力與住家環境,孩子如何成長?如何保證孩子的生活品質?但是面對他人的質疑與種種「期限內」要達到的要求,心裡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父母的無助、懷疑自己能否勝任做父母的任務,他們可以選擇讓孩子到更好的家庭裡,但是因為「愛」,為了能與孩子團聚,他們選擇向前,透過支持系統,即使中間的過程很煎熬、身心俱疲,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讓自己移動到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這部電影相當感人也令我讚嘆美國社會支持網絡的細緻與完整。

 

《我不壞,我是你爸媽》觀後心得~2

撰文:公共三  張寧

透過這個影片,我看到了先進國家對於親權剝奪後,父母爭取親權的審議制度,以及這背後所提供的龐大支持系統,令父母辛苦、卻也令人感動。

狀況不佳的原生家庭,導致荒誕的青少年史,那個年輕的母親說著「我真的後悔了,(年輕的時候把孩子丟在家給母親照顧,不管孩子),那是我這輩子犯下最大的錯誤,但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證明我以後不會這樣?我真的想跟我的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暴離開先生,然後遇到新的伴侶,打算攜手共度人生,面對新生命的誕生、並期待將原來的孩子一起爭取回來,卻得到法院「可能連嬰兒都需列入觀察名單」的告知。也讓先生充滿無奈,「我真的只是想有一個家好好過生活,但要面對這一些,真的讓我壓力好大」。

因為單親、有毒癮與酒癮、工作不穩定而被剝奪親權的父親,小女兒被寄養在寄養家庭與寄養父母、姊妹一起玩耍,父親從每周2小時的探視、半天、一天、一個周末、四天,反覆地驗尿、參與戒毒戒酒團體,一路試著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有能力扶養自己的女兒,卻在女兒即將回家的關頭自我懷疑起來,也許不要爭取對孩子會比較幸福,國慶日一早醒來身邊沒有女兒陪伴,也因此前往賭博賭光了一個月的房租,而讓家事法庭法官及孩子的公設辯護人對父親充滿疑惑,不確定他是否能勝任這個任務。

在看這個紀錄片的時候,是如此真切地看到了身為父母的無助、卻又同時體會到父母為了保護孩子,這的確是不得不用的手段。

整個過程間,政府、法律、制度、自助團體提供了許多協助與支持,支持「有意願移動的」人,讓他們能夠抵擋過去的慣性、與各種不利因素,以轉換到一個較好的位置,讓他們能提供子女一個較好的環境。在這個過程我看到了一個先進國家對親權的設計,不禁佩服美國果然是走在制度的前端,也很感動美國所提供的「社會支持網絡」是相當細緻、且完整的。

 

四、齊力教授導賞《作弊班》(The Cheating Class)

 

 

《作弊班》觀後心得~1

撰文:公共一  游凱晴

「哇,要進行一場圖書館辦的電影欣賞和老師導賞的活動!」一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就極為期待,因為大部分的電影尤其是紀錄片都是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所完成的,而影片的觀賞者可以在短時間內習得影片所要傳達的意旨,更可以在導賞者的導賞和評論中見識到獨特的見解,對觀眾而言是一項時間和知識投資報酬率極高的活動。

作弊班這部影片並非如我們日常生活所見的電影,而較像一些專家們所做的研究以影片方式呈現給我們看。在影片一開始時,我看見一個驚人的數據,全美國人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在高中時曾經作弊過,這是個荒謬的數字,代表作弊的人在美國的校園中並非少數而是常態。為何會有這麼高比例的高中生要作弊?這就是這部影片主要傳達的重要訊息之一,有一些學者和「特殊」專家們試著分析這些作弊學生的心理和作弊行為本身的影響。在影片中主要有三個面向的論點在試著分析學生的作弊現象:有一位學者說因為對高分數的渴望導致學生們作弊,那些學生們認為父母和老師只喜歡高分數和高成就的孩子,所以會用盡各種方法和手段得到分數而非認真念書,例如有學生列印答案在飲料瓶的包裝紙上、抄寫答案在繃帶上,學生們渴望看似成功迫使他們作弊;第二個面向是由一位退休的警官所陳述的,他在退休後從事精密警用儀器的販售,所以有許多學生會找他購買微小的儀器幫助他們作弊,更糟糕的是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去尋求他的幫助,他認為這樣的現象是源自於家長對分數的貪婪,而孩子在整個求學的過程中不但沒學到學校的知識更沒有良好的品格教育,他還說他絕不賣任何產品給那些學生和家長,因為他不希望有天他躺在手術台上時,是由一位靠作弊而從醫學院畢業的醫生為他開刀;最後的面向是由一位「特殊」的專家所說的,他是幫學生代寫寫報告、論文的人,來自全世界的學生寫信告訴他作業題目和要求格式,並附上報酬,他就會將該項作業完成,他不認為如此的「代筆」行為是錯誤,取而代之的是他認為這是正確且公平的,因為學生得到作業和分數,他得到報酬而以之為生。

這是個相當卓越的影片,雖然它不是個有著豐富故事的影片,但它是個反思意味十足的影片。它迫使我們思考人生中什麼事是該做和不該做的,要察覺做每件事的後果是什麽,要對自己的每項行為負責。我認為作弊者會作弊的原因是沒辦法接受自己考試沒準備充分即應考,但沒人希望自己考試成績不理想,所以作弊者就會採用各式手段達到目的;這反映了一個問題,作弊者沒辦法與自己溝通和面對最真實的自己,竟然不希望自己考試不理想就要在事先準備,不然就要坦白地接受那個沒準備考試的自己,如此才是完整的人。若作弊者一直無法坦白得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就會導致無法面對不完美的他人,最後很有可能一事無成,因為他們一直要用某些方式隱藏自己的「沒準備好」,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其他大型的規劃或完整的事情,記得高中時有個同學即有類似的情況,同學們發現他作弊後告訴老師,老師告誡和懲罰他後他有稍微改善,但生活中仍可見到他處處掩飾自己的缺失以避免被人厭惡。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活動,老師在觀賞影片前介紹這部影片的背景,觀賞完後為我們整理影片的重點,連結課本中的「文化」的和「衝突論」,讓我們在看完影片後有與課本教學觀念連接,加深了我們對課本內容的印象。

 

《作弊班》觀後心得~2

撰文:公共一  莊怡婷

好成績,人人都想要,但若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高分,就算你因為這個成績而獲取好的工作、好的名聲,那又如何呢?這不過是你騙來的東西,說穿了,根本是虛名罷了。

說到「騙」,有的人作弊是為了要騙父母親自己在學校的表現很好,原因可能在於他們不想讓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破滅,或是怕父母因為他們的成績不夠好而限制了他們某些自由,例如:禁足或是刪減零用錢;而有的人作弊是為了要博得好名聲、找到好工作,因為這畢竟是一個以分數為主要衡量標準的社會;還有些人作弊是為了騙自己,他可能很想拿高分但卻沒有認真念書,明明知道自己會考差但為了自己的虛榮心,只好走上作弊這一條歧路。上頭說到有人作弊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我們可以從電影中明顯的看到此狀況,甚至有父母竟然也幫著小孩作弊,一切都只是為了拿到一張漂亮的成績單,然後憑著這一份假的成績單出人頭地,這是多麼可怕的場景啊?教育要從家庭做起,如果父母都認為作弊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不去改正小孩作弊的行為,甚至幫忙小孩去作弊,那這將會變成一個騙子充斥於四處的社會。

上述也提及有人作弊是為了生活條件的豐足,原因在於這是一個以分數為主要評量方式的社會,以分數為評量標準的這個制度絕對是公平的,但卻會衍伸出許多陋習,人們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有人認分地專心唸書、有人則採非正統的方式,原因可能在於他們已經試了很多次卻仍然無法跨過那一道分數堆砌成的門檻,只好採作弊的方式,放手一搏,當然也有人只是想輕鬆地享受好處,不願意努力付出,直接採作弊的方式獲取比較快速且輕鬆。既然社會的採取的評量標準衍伸出作弊這一陋習,那麼我們是不是該考慮換別種評量方式;或是以其他方式輔助以分數為評量標準的方式,如此就不會讓分數的高低佔那麼重的比例,我覺得目前「特色招生」的理念就蠻不錯的,如此可以幫助革除為了分數而作弊的惡習,因為特色招生的理念是看學生的主要才能,教科書上分數的高低沒有佔那麼重的比例。

每個人對於作弊的想法不同,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獲得成就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而我認為作弊真是一件荒唐事,作弊的人不但騙了別人,甚至連自己都被自己欺騙了,每一個謊言都有被戳破的一天,既然紙包不住火,那為何還要做這種有違自己良心的事呢?

 

《作弊班》(The Cheating Class)觀後心得~3

撰文:公共一  李旻哲

作弊班(The Cheating Class)這部電影是以對話、講述的方式表現背後質性研究調查的內容,跳脫普遍認知的故事情節、演員呈現的拍攝手法,反而以類似訪談的方式來描述社會中,「作弊」這個現象。影片中,根據多位受訪者的言談中,可以歸納出三個原因來論述現今可能存在作弊行為的動機。

(1)落寞感:以孩子為例,某些孩子的父母可能長期致力於工作,因而缺乏時間陪伴自已的孩子。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若父母疏於適當的關愛,則會缺乏親情的歸屬而間接導致落寞感。因此孩子會藉由作弊來取得較高的成績,以獲得父母多一點的關照及愛戴。

(2)刺激感:一位在賭場善於詐欺的作弊高手,則是藉由作弊過程中,從對於失敗的恐懼與最後成功的興奮中獲得刺激感。當需要挑戰的作弊技巧與心力愈高強,則最後會獲得愈高的刺激感。

(3)缺乏信心:某些人,不管是什麼位置身分的人,從學生到上班族...等,都可能因為在工作上的成就不彰或甚至是被其他人的鋒芒掩蓋等而造成信心銳減,久而久之反而生活沒有動力、人生沒有目標,因此惡性循環的深陷於泥淖無法爬起。最後他們則必須依靠作弊,不管是考試上的作弊、工作上的投機等方式來讓自己獲得眾人的注目,以免變成社會邊緣人。但我們值得省思,這樣的信心真的是真實永存的嗎?然而一旦作弊行為被揭露是否可能造成更大的自信心潰敗而造成令人扼腕的後果呢?

而我們也應該去思考,人生難道就能從不斷地作弊、投機中獲得價值與意義嗎?我們又能充實什麼?到頭來,仍是一場空罷了。因為那些檯面上華麗的數字、風光的結果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們在人生一連串的考驗中,如何「經歷」那些過程,這才是重要的。

「成就的喜悅只是一時,過程的刻骨才是真實」我想這就是告訴我們這樣的人生道理吧。不管未來生命的沿途遇到了多少困難,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走過、經歷過,才是最珍貴的寶藏。